老撾資訊網報道,針對日益嚴峻的非法采礦及環境破壞問題,老撾政府于近期內閣會議中作出重大決議,宣布即日起暫停全國范圍內所有砂金開采項目運營,包括已獲批及待審批項目。此項緊急措施旨在遏制礦產資源流失,修復流域生態系統,守護國家可持續發展命脈。
據老撾能源礦產部披露,盡管過去十年間老撾政府通過規范招標程序成功引入多個合法采礦項目,為國家財政創造可觀收益,但猖獗的非法淘金活動已造成嚴重生態災難。大量無證開采者使用化學制劑提煉黃金,導致多條主要河流出現氰化物超標、水體渾濁等污染現象,流域內魚類等水生生物大規模死亡。更令人憂慮的是,約76%的采礦點位于偏遠林區,基層監管力量薄弱,形成"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治理困局。
這些違法行為不僅造成年均超千萬美元的國家資源損失,更將環境治理成本轉嫁給子孫后代。"自然資源管理專家坎佩博士指出。衛星監測數據顯示,沙耶武里、川壙等礦產大省已出現明顯植被破壞和水系污染帶,多個世界自然遺產緩沖區面臨威脅。
根據最新內閣決議,地方政府須在45日內完成轄區所有采礦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對違規企業實施頂格處罰并永久取消開采資格。同時組建由環保、公安、礦產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隊,運用無人機巡查、水質實時監測等科技手段強化監管。老撾總理府發言人強調:"自然資源屬于全體國民,任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都不可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整治行動首次將"生態損害賠償"寫入問責機制,要求違規企業承擔污染治理全成本。政府同步啟動《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擬將環境恢復保證金比例提升至項目總投資的30%,并建立礦業企業環境信用黑名單制度。
分析人士認為,這場"環保風暴"標志著老撾從"資源換發展"向"綠色礦業"的戰略轉型。隨著中老鐵路經濟帶效應顯現,如何在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間尋求平衡,將成為這個東南亞礦產資源大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考題。